影评|回首那些年我们一起看过的贺岁大片

春节离我们远去,回首春节的日子,你有没有和家人?恋人?还是朋友?去看一场电影呢?

什么?没有?什么?当然有?好吧,不管你有没有,你对过大年去看电影怎么看呢?

贺岁大片

贺岁档泛指每年11月初到次年3月初的电影档期,大约在八九十天左右,是中国电影业最大的档期。

贺岁大片你了解多少

回首20多年前,改革的不断深化将电影业正式推向市场。1994年更因市场恶化,年度票房险些跌破10亿大关。1995年1月,或许是为了提振电影市场,内地第一次以“贺岁片”概念,引进了成龙港产电影《红番区》。该片在香港和内地同步上映,不单改变了以往影院春节期间影院歇业的惯例,而且对国内贺岁片、贺岁档发挥了启蒙作用。令该片在当年国内市场获得9500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,创造新的票房纪录并保持了5年6个月之久。

 

80年代:有“片”初长成

80年代初,是香港贺岁档的形成时期。虽然一开始贺岁的概念还比较朦胧,但是1981年许冠文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《摩登保镖》的成功,无疑让后来的“贺岁片”立了一个标榜,于是大家便把其卖点集中到了喜剧这一类型上。

从上世纪80年代的贺岁片演员阵容可以看出,这一时期参与演出的,基本是一些擅长演绎喜剧的本色艺人。比如《富贵逼人》系列里的董骠、沈殿霞,还有《福星高照》里的吴耀汉、曾志伟等。这个时期的香港贺岁片卖点完全是搞笑的内容和演员的演技,而非艺人的人气。80年代末期,开始出现由当红人气偶像担纲的贺岁片。像周润发所主演的《八星报喜》、《吉星拱照》、《花旗少年》等。张曼玉曾参与《富贵吉祥》、《家有喜事》、《东方三侠》、《东成西就》等贺岁片的演出,那几年也正是她在香港影坛渐入佳境的时期。

90年代:星爷成龙各占半壁江山

到了90年代,是香港贺岁片的成熟和鼎盛时期,贺岁片几乎成了可以一窥艺人当年人气的试金石。贺岁片的演员阵容,不仅可预期影片的票房,甚至成为港产贺岁片运作的潜在规则。而安迪樊表示说到90年代的香港贺岁片,不得不提两个人,一个是无厘头之王周星驰,另一个是动作喜剧之神成龙。

21世纪:内地异军突起,百花齐放

如今贺岁片几乎已成为全球华人地区的一种新年习俗。尽管香港影人一直都把“贺岁”进行到底,但新世纪的贺岁档却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市场,进入21世纪的香港贺岁片失去了一家独大的优势,内地贺岁片开始崛起。1998年,冯小刚导演的首部贺岁片《甲方乙方》问世,使内地贺岁片开始有了属于它自己的生命与灵性。此后,“冯小刚”三个字成为了内地贺岁片的金字招牌,之后几乎每年贺岁档都被他所承包。而近年来,内地贺岁片更是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,题材多样化。

那些年我们看过的贺岁大片

80年代

90年代

 

21世纪

 

你都看过了吗?看到这些有没有勾起了你童年的回忆呢?

文案&编辑|彭丽莹

图片来源|网络

    A+
发布日期:2018年04月02日 00:00  所属分类:院系动态